- · 《经济体制改革》栏目设[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数据库[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收稿方[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投稿方[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征稿要[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刊物宗[09/30]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将激发制度红利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让各类生产要素在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内自由流动、充分涌流,更加体现市场价值,将会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一轮“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业社会
让各类生产要素在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内自由流动、充分涌流,更加体现市场价值,将会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一轮“制度红利”。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一亩三分地”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全面转型,连续多年经济高速增长,创造着人类经济发展历史上的奇迹。之所以取得如此惊人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解放、发展生产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充分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走出一条“中国式发展道路”。
时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更加完善、成熟的阶段。从世界各国现代化转型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来看,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顺利从低收入不断跨越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凡是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国家,其内部往往具有完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市场力量推动供给和需求结构不断升级,更好地调动市场主体和要素的活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制度优势
产权制度、分工机制、交换体系和价格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制度,只有生产要素被赋予完善的财产权利体系,才能够成为市场主体,独立开展市场经营行为。正是因为市场主体能够拥有自己的财产,才能为分工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条件。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生产社会化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方式,每个人生产的目的不是自给自足,而是用于市场交换,分工机制不断深化,分工效率成为工业社会下社会生产效率提升的主要根源。
当前,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和理念,要素配置的空间布局效率亟待全面提升,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载体正在从农村转向城镇,非农产业在创造价值和吸纳就业中的作用不断扩张,传统农业要素也正在全面进入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工业生产业已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方式,城乡二元分割终将走向一元统一。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更加完善、成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继续向高收入国家跨越发展的体制保障。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推动产权制度、分工机制、交换体系和价格体系等制度不断完善、成熟,推动国内市场分工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正确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性,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引导生产要素顺应现代化转型趋势全面实现自由流动,拉长加粗传统产业链,不断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各类生产要素在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内自由流动、充分涌流,更加体现市场价值,将会释放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一轮“制度红利”。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要素资源优势,建立起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成为“世界工厂”、融入全球价值链,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人口红利的不断消失,“制度红利”将成为拉动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从根本上总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精准把握历史节点,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推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更好地“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必将高质量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步伐。从“意见”的内容来看,有以下主要含义,值得我们好好体会、把握:
第一,注重要素的多元性、多层次性,以问题为导向,分类施策,精准打通各类要素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从要素自身特点来看,内容包含技术(科学)、技能和物质等不同层次的要素,除了传统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物质要素之外,技术要素应从一般劳动要素中独立出来,加以重视。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以物质要素投入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发展不断转向创新驱动,创新的最重要载体就是“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人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复杂劳动,成为衍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最关键因素。未来的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依靠技术要素,创新将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它决定的是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即“从无到有,从0到1”。与之相适应,技能要素解决的是将“方向性”思路转化为生产方案,即“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从1到100”。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要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技能与理论水平的劳动力,正所谓具有“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更好地提升生产过程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面对愈加明显的要素分化趋势,我们必须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形成各类要素相互分工、配合良好的市场体制机制,更好地调动活力,走向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体制改革》 网址: http://www.jjtzggzz.cn/qikandaodu/2021/030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