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体制改革》栏目设[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数据库[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收稿方[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投稿方[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征稿要[09/30]
- · 《经济体制改革》刊物宗[09/30]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一个认识论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邓小平理论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当前,学界对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成果丰硕,其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邓小平理论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当前,学界对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研究成果丰硕,其重点主要集中于关于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基础和经济伦理研究,基本依据和必要性研究,基本原则和检验标准研究,性质和基本方法研究,发展阶段研究,基本内容和特征研究,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有些学者还将邓小平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与列宁、毛泽东等进行比较研究。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届重要会议为考查对象,以邓小平在全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共识形成中的凝聚作用为切入点,运用现代化理论框架研究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助力。
一、中国共产党改革共识的基本内涵
“个识是个体主体的认识。它根据调查研究所摄取的信息,凭籍自己的政治立场、知识、经验、思维能力和利害关系等要素,对所研究的事物(人)作出的认识。”[1]中国共产党的改革个识主要指党内领导人、诸多思想家和普通党员关于改革的思想、观点和主张。共识,从词源上看,是“共同的认识”,即社会群体的合意。[2]从学理上讲,是指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概括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些共性的观点和主张,是在合乎理性的基础上达成的相互妥协或协调。[3]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共识是全党公认的关于党对改革的一系列主张。它的形成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领导人根据时代需要提出思想观点,即个识,再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重要会议中形成共识,这些共识体现在党的决议、公报和党章中。诚如邓小平所言:“永远不要过分突出我个人。我所做的事,无非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愿望。”[4]在个识向共识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诸多观点的交锋、凝聚和升华。“历史的本质是变迁。各种争辩、斗争和妥协构成了现代化特征,它们在作为政治历史基础的通信、演讲、报告、法规和其他文件中充分反映了出来。”[5]特别是作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全国代表大会,更长的时间内使人数更多的党代表统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一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史,就是一部浓缩的党的中国现代化理论探索的历史,是与时俱进确立党关于中国现代化指导思想的历史。在会上确立的、形成共识的指导思想既是前期理论探索成果系统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指导实践和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的必然要求。
二、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改革共识的凝聚作用
“为了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6]。而改革“要按经济规律办事”。[7]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方面,即将农村生产方式由集体化转变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城市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由计划调节转化为市场调节。两大思想分别在党的十二大和十四大上形成共识,助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一)农村改革
现代化的经济结构表现为农牧经济向工商业经济过渡,而实现这种过渡的关键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其前提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经济市场化和产业化。要实现市场化,必须建立土地私有、经营自由的土地产权制度,使经营者真正摆脱传统耕作制度的束缚而面向市场自由进行商品生产,但可能形成农村的两极分化。而要实现产业化,就要采取大地产耕作形式,利用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经营,但可能产生平均主义倾向。如何处理二者关系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新中国成立后,党就此问题曾有争论并最终走上农业集体化道路。这条道路虽对新中国现代化的启动意义重大,但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对农业的巨大投入,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1976年后,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党内纷争再起。一方面,一部分人坚持农业学 〇大寨。要求“到一九八 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国三分之一的县建成大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要超《纲要》、多贡献。其余三分之二的县,主要农业生产指标也要上《纲要》、超计划。”[8]另一方面,一部分人要求“包产到户”。十届三中全会时,有些干部已经主张进一步缩小劳动单位的规模。如“安徽六条”,放宽政策、休养生息,扩大自留地等思想。但,这种观点被批评为“单干”,是对集体经济的否定,“方向不正”,“成分可疑”,搞乱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对农业机械化也是不利的。对此争论,邓小平审时度势,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9]随着个别地区试点的成功,“包产到户”思想逐渐占据上风并在十二大上成为全党共识。十二大报告指出:“近几年在农村建立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能在总结群众实践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决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轻率变动,更不能走回头路。”此后,中共中央相继下发、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等,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中,热情赞颂和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中,进一步制定了促进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诚如邓小平所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0]它尊重了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废止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村脱贫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
文章来源:《经济体制改革》 网址: http://www.jjtzggzz.cn/qikandaodu/2021/0401/652.html
上一篇:试论创新环境下的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
下一篇:新中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研究年